作者:趙曼汝 2016-12-23 Web Only

 這次不啖牛肉湯、冰淇淋;不踩神農街、正興街;也不逛林百貨、奇美博物館,跟著英國人的足跡走一回,你會發現台南原來有許多你不知道的「台灣第一」。

府城台南除了美味與人情味饒富盛名,左拐右彎總能撞見一個個歷史遺跡。荷蘭人、鄭成功、日本人都來過,其中也少不了英國人的足跡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要說英國文化對於台南的影響,概括來說就是體現在宗教、教育與醫療之上。 

長榮中學:全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、第一台印刷機、第一座升降梯 

走入台南東門城郊、林森路上的長榮中學,七公頃的校地昂立著一棟棟紅白相間、仿英式風格的建築。長榮中學是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於1885年創立,是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,原址位於二老口街(今衛明街口),1894年遷於新樓,1916年在第三任校長萬榮華的主導下,移往現址。

「這裡有七公頃大,萬榮華校長認為做教育就是要夠大的地方,」長榮中學校牧朱忠宏牧師笑說,「這棟百年教堂,沒有重蓋過,我們都開玩笑跟學生講說來這裡上課要小心一點,不要把柱子踢倒了。」

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文史研究科溫勝智說,當時進來長榮中學的都是家裡有一定身份的,有點像貴族學校,早期學生畢業了就可以直接到國外留學。最早這間學校設立的用意就是培養牧師、培養宣教士,不是為了單純教育而已。

長榮中學除了宣教的歷史背景之外,校園內還有一間黃武東牧師創立的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頗具可看性。館內蒐羅了英國長老教會來台宣教的文史物,包括由馬雅各牧師捐贈、巴克禮牧師組裝的第一台印刷機,以及許多古地圖、幻燈片、點字盤等,以及甘為霖牧師編著的《廈門音新字典》(又稱甘氏字典),是一部使用教會羅馬注音來解釋字音字義的閩南語字典等。另外,在資料館外的走廊角落,以前更設有台灣第一台手拉升降梯,這裡真可說是微縮了英國來台宣教的歷史。





台南神學院:台灣第一所西式大學、第一台管風琴
離長榮中學不遠處的台南神學院,是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獎的《一把青》取景地,戲中女主角之一的朱青所就讀的神學院就是在此地拍攝。 

李庥牧師於1869年在打狗(高雄)成立傳道養成班(台南神學院前身),1876年打狗與府城的傳道養成班在台南合併為「大學」(神學校),為台灣第一所西式大學,第一任院長則為巴克禮牧師,百餘年來以台語教課,培育了眾多牧師、宣教士與侍奉者。 

台南神學院內的建築採用灰色洗石子建材,搭配暗綠色線腳、綠色窗框,整體顯得樸素優雅。禮拜堂採羅馬式風格(長方形巴西利卡式),而西邊、講台後方的牆面上則有三扇彩繪玻璃,由左至右分別是彼得、耶穌與保羅,禮拜堂更保存著台灣第一台管風琴。而院內建築有的卻採尖拱窗、玫瑰窗、四葉飾、尖塔等歌德式元素,值得一看。 

台灣教會公報社:台灣第一間印刷社、第一份報紙 
台灣教會公報社(原稱「聚珍堂」)成立於1884年,是台灣第一間印刷所。在台奉獻60年的巴克禮牧師,除了是宣教師、教育家之外,他也於1885年用第一台印刷機印出全台第一份報紙「台南府城教會報」(1932年改名為「台灣教會公報」),當時是以羅馬拼音台語白話字編印。由於當時台灣社會多數是文盲,所以以羅馬拼音台語白話字印製的報紙,對當時台灣人民、資訊傳播來說有著重要意義。現今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則展示了復刻板的印刷機供大眾體驗。 
英國文化的痕跡在台灣現代雖然已不顯著,但在台南的歷史古蹟、宗教文化與教育、醫療貢獻上仍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。 

英國文化遺跡在台南 

安平古堡(樟腦戰爭,英軍艦攻擊之處)、安平小砲台(中英鴉片戰爭,清朝在台灣建造的砲台)、安平英商德記洋行、英商怡記洋行、英國駐安平領事館(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)、看西街佈道所、看西街教會、太平境教會、亭仔腳禮拜堂、二老口醫院(舊樓)、台南神學院(第一所大學)、新樓醫院(台灣第一間西醫院)、長榮中學(第一所中學)、長榮女中、巴克禮公園、左鎮教會、崗林教會。(景點資料提供:英國在台辦事處)

文章出處:天下雜誌